GB/T 43731-2024 生物样本库中生物样本处理方法的确认和验证通用要求
¥43.00
检验检测机构授权签字人考核习题集
¥60.00
气瓶标准汇编 2024(上册下册)
¥896.00
食品质量安全标准法规手册丛书 肉禽蛋及其制品卷
¥158.00
学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师资培训教程(中学版)
¥59.00
学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师资培训教程(高校版)
¥72.00
企业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创新实践典型案例(2024)
¥65.00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2024年最新修订)
¥7.00
标准化文件的起草(WPS版)
¥198.00
新发传染病(第3版)
¥105.00
人体寄生虫学
¥53.00
人体寄生虫学实验指导(第3版)
¥25.00
《环境监测人员持证上岗考核试题集 下册(第五版)》
定价:¥220.00
发行:手机/微信号:189 1126 8056
发行:北京星宇出版发行集团
发行电话:010-5773 6766 / 5773 8166
作者: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环境监测人员持证上岗考核试题集》编写组 编
出版社:中国环境出版集团
出版发行时间:2023-02-10
ISBN:9787511149985
版次: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用纸:胶版纸
页数:1056
字数:159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环境监测人员持证上岗考核试题集》自出版以来,在全国环境监测人员的学习、培训和人员能力考核等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环境监测社会化发展时期,将应用范围从环境监测系统扩展到愿意为环境监测提供服务的所有人员和监测/检测机构,深化了编者规范、提高环境监测技术和质量管理水平的初心。
及时跟进新监测技术发展,提高该书的适用性,更好地服务社会,是该书多次再版的宗旨。为此,编者又一次组织技术人员,补充了新发布的标准方法,并对废止和替代方法进行了更新。据不完全统计,对第四版下册中近百个监测方法进行了补充和完善。
前言/序言
努力构建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科学、及时、准确、全面的环境信息和建立科学的减排考核体系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的一项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和决定性的重要建设任务。
近年来,国家和地方不断增加环境监测能力建设投入,各级环境监测机构的装备水平有所提高,困扰着环境监测正常开展的能力不足、队伍素质不高等问题有所改善,快速监测、污染源在线监测、排污总量监测、环境突发事件应急监测、生态监测、固体废物及土壤监测等基础能力逐步完善。然而,要建设适应环境保护“三个历史性转变”和环境管理需要的现代化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全面提升环境监测整体能力,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当前历史性机遇,切实提高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水平,努力建设一支业务精良、技术过硬的环境监测人才队伍。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依据国家环保总局颁布的《环境监测管理办法》《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规定》和《环境监测人员持证上岗考核制度》,充分体现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管理的理念,切实履行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职责,按照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构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思路,自2006年以来,组织一批省、市级环境监测单位的业务骨干,在水和废水、酸沉降、海水、空气和废气、生物、土壤、固体废物、沉积物、噪声、振动、辐射、室内空气、机动车排放污染物、室内装饰装修材料中有害物质、质量管理、综合技术及自动监测等环境监测领域,追踪最新监测技术标准,充分注重近年来的环境监测技术积累,进行资源的优化整合和信息共享,编写完成了《环境监测人员持证上岗考核试题集》。其间,披沙拣金,集腋成裘。谨此,对参加本书编撰出版付出辛勤汗水和智慧的单位和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书的出版,将有助于对环境监测人员培训、考核、上岗工作的开展和各级环境监测部门的技术交流,规范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提升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水平,促进我国环境监测事业的快速、稳步
第五版 说明
《环境监测人员持证上岗考核试题集》自出版以来,在全国环境监测人员的学习、
培训和人员能力考核等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环境监测社会化发展时期,
将应用范围从环境监测系统扩展到愿意为环境监测提供服务的所有人员和监测 / 检测
机构,深化了编者规范、提高环境监测技术和质量管理水平的初心。
及时跟进最新监测技术发展,提高本书的适用性,更好地服务社会,是本书多次
再版的宗旨。为此,编者又一次组织技术人员,补充了新发布的标准方法,并对废止
和替代方法进行了更新。据不完全统计,对第四版下册中近百个监测方法进行了补充
和完善。
愿本书的再版能给读者以更新的环境监测知识和灵活、便捷掌握知识的途径及其
由此产生的进步和快乐。希望读者继续对本书予以关注,及时给予批评指正,以便本
书不断完善、满足广大环境监测者的学习需求。
编 者
2021 年 12 月
目录
第一篇 环境空气和废气
第一章 环境空气采样………………………………………………………………………3
第二章 废气采样………………………………………………………………………… 17
第三章 现场监测………………………………………………………………………… 31
第一节 烟气黑度…………………………………………………………………… 31
第二节 二氧化硫…………………………………………………………………… 33
第三节 氮氧化物…………………………………………………………………… 36
第四节 一氧化碳…………………………………………………………………… 40
第四章 重量法…………………………………………………………………………… 42
第一节 基础知识…………………………………………………………………… 42
第二节 硫酸盐化速率……………………………………………………………… 42
第三节 总悬浮颗粒物……………………………………………………………… 44
第四节 PM10 ……………………………………………………………………… 46
第五节 PM2.5 ……………………………………………………………………… 48
第六节 降尘………………………………………………………………………… 52
第七节 烟(粉)尘………………………………………………………………… 53
第八节 沥青烟……………………………………………………………………… 56
第九节 苯可溶物…………………………………………………………………… 57
第五章 电化学法………………………………………………………………………… 60
第一节 基础知识…………………………………………………………………… 60
第二节 氟化物……………………………………………………………………… 60
第三节 氨…………………………………………………………………………… 67
第六章 容量法…………………………………………………………………………… 71
第一节 基础知识…………………………………………………………………… 71
第二节 氯化氢……………………………………………………………………… 71
第三节 二氧化硫…………………………………………………………………… 74
第四节 硫化氢……………………………………………………………………… 76
第五节 氯气………………………………………………………………………… 78
第六节 光气………………………………………………………………………… 81
第七节 氮氧化物…………………………………………………………………… 83ii
第八节 总磷………………………………………………………………………… 86
第七章 可见分光光度法………………………………………………………………… 88
第一节 基础知识…………………………………………………………………… 88
第二节 二氧化硫…………………………………………………………………… 88
第三节 硫酸盐化速率……………………………………………………………… 91
第四节 氮氧化物…………………………………………………………………… 93
第五节 臭氧………………………………………………………………………… 97
第六节 氟化物……………………………………………………………………… 99
第七节 氨……………………………………………………………………………101
第八节 氰化氢………………………………………………………………………103
第九节 五氧化二磷…………………………………………………………………105
第十节 硫化氢………………………………………………………………………107
第十一节 硫酸雾……………………………………………………………………109
第十二节 氯气……………………………………………………………………… 112
第十三节 氯化氢…………………………………………………………………… 114
第十四节 汞………………………………………………………………………… 116
第十五节 六价铬…………………………………………………………………… 118
第十六节 砷…………………………………………………………………………120
第十七节 锑…………………………………………………………………………124
第十八节 铍…………………………………………………………………………126
第十九节 铁…………………………………………………………………………128
第二十节 镉…………………………………………………………………………130
第二十一节 镍………………………………………………………………………132
第二十二节 甲醇……………………………………………………………………134
第二十三节 硝基苯类化合物………………………………………………………136
第二十四节 苯酚类化合物…………………………………………………………138
第二十五节 苯胺类化合物…………………………………………………………140
第二十六节 甲醛……………………………………………………………………143
第二十七节 甲基对硫磷……………………………………………………………145
第二十八节 敌百虫…………………………………………………………………148
第二十九节 丙烯醛…………………………………………………………………150
第三十节 丙酮………………………………………………………………………152
第三十一节 环氧氯丙烷……………………………………………………………154
第三十二节 吡啶……………………………………………………………………156
第三十三节 异氰酸甲酯……………………………………………………………157
第三十四节 肼和偏二甲基肼………………………………………………………159
第三十五节 二硫化碳………………………………………………………………162
第三十六节 铬酸雾…………………………………………………………………164
第八章 紫外分光光度法…………………………………………………………………167
第一节 臭氧…………………………………………………………………………167
第二节 氮氧化物……………………………………………………………………169
第三节 光气…………………………………………………………………………170
第九章 离子色谱法………………………………………………………………………172
第一节 基础知识……………………………………………………………………172
第二节 硫酸盐化速率………………………………………………………………172
第三节 氨和甲胺……………………………………………………………………173
第四节 氯化氢………………………………………………………………………175
第五节 硫酸雾………………………………………………………………………176
第六节 甲醛…………………………………………………………………………177
第七节 氟化氢………………………………………………………………………178
第八节 溴化氢………………………………………………………………………181
第九节 六价铬………………………………………………………………………183
第十节 水溶性阳离子………………………………………………………………186
第十一节 水溶性阴离子……………………………………………………………189
第十章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192
第一节 基础知识……………………………………………………………………192
第二节 铅……………………………………………………………………………192
第三节 镍……………………………………………………………………………194
第四节 镉……………………………………………………………………………195
第五节 铁……………………………………………………………………………196
第六节 铜、锌、镉、铬、锰、镍…………………………………………………197
第十一章 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199
第一节 基础知识……………………………………………………………………199
第二节 镍……………………………………………………………………………199
第三节 镉……………………………………………………………………………200
第四节 锡……………………………………………………………………………200
第五节 铅……………………………………………………………………………202
第六节 砷……………………………………………………………………………203
第七节 铍……………………………………………………………………………205
第八节 铜、锌、镉、铬、锰、镍…………………………………………………207
第九节 硒……………………………………………………………………………208
第十节 汞……………………………………………………………………………209
第十二章 原子荧光分光光度法…………………………………………………………213
第一节 基础知识……………………………………………………………………213
第二节 汞……………………………………………………………………………213iv
第三节 砷……………………………………………………………………………215
第四节 硒……………………………………………………………………………218
第五节 砷、硒、铋、锑……………………………………………………………221
第六节 汞(冷原子荧光法) ………………………………………………………225
第十三章 荧光分光光度法………………………………………………………………230
第一节 苯并 [a] 芘 …………………………………………………………………230
第十四章 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法…………………………………………………233
第一节 基础知识……………………………………………………………………233
第二节 铝等多种元素………………………………………………………………233
第三节 碱雾…………………………………………………………………………234
第三节 颗粒物中金属元素…………………………………………………………237
第十五章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242
第一节 基础知识……………………………………………………………………242
第二节 颗粒物中铅等金属元素……………………………………………………242
第十六章 液相色谱法……………………………………………………………………249
第一节 基础知识……………………………………………………………………249
第二节 苯酚类化合物………………………………………………………………249
第三节 苯胺类化合物………………………………………………………………253
第四节 酞酸酯类化合物……………………………………………………………255
第五节 多环芳烃类化合物…………………………………………………………258
第六节 苯并 [a] 芘 …………………………………………………………………262
第七节 醛酮类化合物………………………………………………………………266
第八节 酰胺类化合物………………………………………………………………273
第十七章 气相色谱法……………………………………………………………………277
第一节 基础知识……………………………………………………………………277
第二节 氯丁二烯……………………………………………………………………277
第三节 挥发性卤代烃………………………………………………………………279
第四节 总烃(非甲烷烃) …………………………………………………………284
第五节 甲醇…………………………………………………………………………290
第六节 苯系物………………………………………………………………………294
第七节 苯酚类化合物………………………………………………………………297
第八节 氯苯类化合物………………………………………………………………299
第九节 硝基苯类化合物……………………………………………………………302
第十节 有机氯农药…………………………………………………………………307
第十一节 多氯联苯…………………………………………………………………309
第十二节 有机磷农药……………………………………………………………… 311
第十三节 氯乙烯……………………………………………………………………316
第十四节 二硫化碳…………………………………………………………………319
第十五节 有机硫化物………………………………………………………………321
第十六节 乙醛………………………………………………………………………324
第十七节 丙烯醛……………………………………………………………………326
第十八节 低分子醛…………………………………………………………………329
第十九节 丙酮………………………………………………………………………332
第二十节 环氧氯丙烷………………………………………………………………333
第二十一节 丙烯腈…………………………………………………………………335
第二十二节 三甲胺…………………………………………………………………338
第二十三节 吡啶……………………………………………………………………341
第二十四节 肼和偏二甲基肼………………………………………………………342
第二十五节 苯胺类化合物…………………………………………………………345
第二十六节 酞酸酯类化合物………………………………………………………348
第二十七节 指示性毒杀芬…………………………………………………………350
第十八章 气相色谱 - 质谱法 …………………………………………………………353
第一节 基础知识……………………………………………………………………353
第二节 多环芳烃类化合物…………………………………………………………353
第三节 挥发性有机物………………………………………………………………356
第四节 硝基苯类化合物……………………………………………………………361
第五节 酞酸酯类化合物……………………………………………………………363
第六节 多氯联苯类化合物…………………………………………………………365
第七节 有机氯农药…………………………………………………………………368
第八节 有机硫化物…………………………………………………………………371
第九节 二 英类……………………………………………………………………373
第十九章 红外分光光度法………………………………………………………………375
第一节 油烟和烟雾…………………………………………………………………375
第二十章 非分散红外吸收法……………………………………………………………378
第一节 基础知识……………………………………………………………………378
第二节 一氧化碳……………………………………………………………………379
第三节 氮氧化物……………………………………………………………………384
第四节 二氧化硫……………………………………………………………………385
第二十一章 X 射线荧光光谱法…………………………………………………………387
第一节 能量色散 X 射线荧光光谱法 ……………………………………………387
第二节 波长色散 X 射线荧光光谱法 ……………………………………………389
第二十二章 镜检法测定石棉尘…………………………………………………………392
第二十三章 嗅辨法测定臭气浓度………………………………………………………396
第二十四章 嗅辨员………………………………………………………………………399
第二篇 室内空气
第一章 布点与采样………………………………………………………………………407
第二章 物理性参数……………………………………………………………………… 411
第一节 温度………………………………………………………………………… 411
第二节 相对湿度……………………………………………………………………414
第三节 空气流速(风速) …………………………………………………………417
第四节 新风量………………………………………………………………………419
第五节 氡……………………………………………………………………………424
第三章 重量法……………………………………………………………………………427
第一节 基础知识……………………………………………………………………427
第二节 可吸入颗粒物………………………………………………………………427
第四章 电化学法…………………………………………………………………………428
第一节 基础知识……………………………………………………………………428
第二节 氨……………………………………………………………………………428
第五章 容量法……………………………………………………………………………429
第一节 基础知识……………………………………………………………………429
第二节 二氧化碳……………………………………………………………………429
第六章 分光光度法………………………………………………………………………432
第一节 基础知识……………………………………………………………………432
第二节 氨……………………………………………………………………………432
第三节 甲醛…………………………………………………………………………434
第四节 二氧化硫……………………………………………………………………436
第五节 臭氧…………………………………………………………………………437
第七章 液相色谱法………………………………………………………………………438
第一节 基础知识……………………………………………………………………438
第二节 苯并 [a] 芘 …………………………………………………………………438
第八章 气相色谱法………………………………………………………………………439
第一节 基础知识……………………………………………………………………439
第二节 苯系物………………………………………………………………………439
第三节 总挥发性有机物……………………………………………………………439
第四节 甲醛…………………………………………………………………………443
第五节 一氧化碳……………………………………………………………………445
第六节 二氧化碳……………………………………………………………………448
第九章 非分散红外吸收法………………………………………………………………451
第一节 基础知识……………………………………………………………………451
第二节 一氧化碳……………………………………………………………………451
第三节 二氧化碳……………………………………………………………………453
第十章 菌落总数…………………………………………………………………………456
第三篇 生 物
第一章 细菌学监测………………………………………………………………………463
第一节 基础知识……………………………………………………………………463
第二节 水中细菌总数………………………………………………………………466
第三节 水中总大肠菌群……………………………………………………………469
第四节 水中粪大肠菌群……………………………………………………………471
第五节 水中粪链球菌………………………………………………………………474
第六节 水中沙门氏菌………………………………………………………………476
第七节 快速法………………………………………………………………………477
第二章 水生生物群落监测………………………………………………………………481
第一节 基础知识……………………………………………………………………481
第二节 浮游生物……………………………………………………………………482
第三节 着生生物……………………………………………………………………484
第四节 底栖动物……………………………………………………………………487
第三章 初级生产力………………………………………………………………………490
第四章 急性毒性试验……………………………………………………………………495
第一节 发光细菌法…………………………………………………………………495
第二节 鱼类法………………………………………………………………………498
第三节 蚤类法………………………………………………………………………501
第四节 藻类法………………………………………………………………………504
第五章 致突变性试验……………………………………………………………………507
第一节 紫露草微核试验……………………………………………………………507
第二节 蚕豆根尖微核试验…………………………………………………………509
第三节 Ames 试验 ………………………………………………………………… 511
第六章 液相色谱法………………………………………………………………………516
第一节 基础知识……………………………………………………………………516
第二节 微囊藻毒素…………………………………………………………………516
第七章 酶底物法…………………………………………………………………………519
第一节 总大肠菌群、粪大肠菌群和大肠埃希氏菌………………………………519
第四篇 土壤和沉积物
第一章 采样与制样………………………………………………………………………525
第二章 重量法……………………………………………………………………………529
第一节 基础知识……………………………………………………………………529
第二节 容重…………………………………………………………………………529
第三节 石油类………………………………………………………………………531
第四节 水分…………………………………………………………………………533
第五节 水溶性和酸溶性硫酸盐……………………………………………………535
第六节 水溶性盐(全盐量) ………………………………………………………536
第三章 电化学法…………………………………………………………………………539
第一节 基础知识……………………………………………………………………539
第二节 pH …………………………………………………………………………539
第三节 氟化物………………………………………………………………………543
第四章 容量法……………………………………………………………………………548
第一节 基础知识……………………………………………………………………548
第二节 有机质………………………………………………………………………548
第三节 全氮…………………………………………………………………………554
第四节 阳离子交换量………………………………………………………………557
第五章 分光光度法………………………………………………………………………559
第一节 基础知识……………………………………………………………………559
第二节 砷……………………………………………………………………………559
第三节 总磷(全磷) ………………………………………………………………563
第四节 挥发酚………………………………………………………………………566
第五节 氰化物………………………………………………………………………569
第六节 有机碳………………………………………………………………………571
第七节 阳离子交换量………………………………………………………………574
第六章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576
第一节 基础知识……………………………………………………………………576
第二节 铜、锌、铅、镍、铬………………………………………………………576
第三节 铅和镉………………………………………………………………………580
第四节 砷……………………………………………………………………………581
第五节 铁……………………………………………………………………………582
第六节 钴……………………………………………………………………………583
第七节 锰……………………………………………………………………………584
第七章 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586
第一节 基础知识……………………………………………………………………586
第二节 铅和镉………………………………………………………………………586
第三节 铊……………………………………………………………………………589
第四节 钡……………………………………………………………………………590目 录 ix
第五节 铍……………………………………………………………………………591
第八章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593
第一节 基础知识……………………………………………………………………593
第二节 金属元素……………………………………………………………………593
第九章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597
第一节 基础知识……………………………………………………………………597
第二节 金属元素……………………………………………………………………597
第十章 气相色谱法………………………………………………………………………600
第一节 基础知识……………………………………………………………………600
第二节 有机氯农药…………………………………………………………………600
第三节 有机磷农药…………………………………………………………………602
第四节 毒鼠强………………………………………………………………………603
第五节 甲基汞………………………………………………………………………604
第六节 丙烯醛、丙烯腈和乙腈……………………………………………………605
第七节 挥发性有机物………………………………………………………………607
第八节 挥发性芳香烃………………………………………………………………610
第九节 酚类化合物………………………………………………………………… 611
第十节 多氯联苯类化合物…………………………………………………………614
第十一节 二硫代氨基甲酸酯(盐)类农药………………………………………615
第十二节 石油烃……………………………………………………………………617
第十一章 气相色谱 - 质谱法 …………………………………………………………620
第一节 基础知识……………………………………………………………………620
第二节 有机氯农药…………………………………………………………………620
第三节 有机磷类和拟除虫菊酯类农药……………………………………………622
第四节 半挥发性有机物……………………………………………………………623
第五节 挥发性有机物………………………………………………………………626
第六节 多环芳烃……………………………………………………………………628
第七节 挥发性卤代烃………………………………………………………………630
第八节 多氯联苯……………………………………………………………………633
第九节 多溴二苯醚…………………………………………………………………634
第十节 酰胺类农药…………………………………………………………………636
第十一节 二 英类…………………………………………………………………638
第十二章 液相色谱法……………………………………………………………………640
第一节 基础知识……………………………………………………………………640
第二节 2,4- 滴 ………………………………………………………………………640
第三节 多环芳烃……………………………………………………………………641
第四节 醛和酮类化合物……………………………………………………………644
第五节 苯氧羧酸类农药……………………………………………………………646
第六节 氨基甲酸酯类农药…………………………………………………………648
第七节 三嗪类农药…………………………………………………………………650
第八节 草甘膦………………………………………………………………………652
第十三章 液相色谱 - 质谱法 …………………………………………………………654
第一节 氨基甲酸酯类农药…………………………………………………………654
第十四章 原子荧光分光光度法…………………………………………………………656
第一节 基础知识……………………………………………………………………656
第二节 汞……………………………………………………………………………656
第三节 砷……………………………………………………………………………659
第四节 铅……………………………………………………………………………661
第五节 锑……………………………………………………………………………662
第六节 汞、砷、硒、铋、锑………………………………………………………664
第七节 硒……………………………………………………………………………665
第十五章 冷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汞………………………………………………668
第十六章 红外分光光度法………………………………………………………………671
第一节 石油类………………………………………………………………………671
第十七章 波长色散 X 射线荧光光谱法 ………………………………………………675
第一节 无机元素……………………………………………………………………675
第五篇 固体废物
第一章 采样与制样………………………………………………………………………681
第二章 电化学法…………………………………………………………………………684
第一节 基础知识……………………………………………………………………684
第二节 腐蚀性………………………………………………………………………684
第三节 氟化物………………………………………………………………………685
第三章 容量法……………………………………………………………………………687
第一节 基础知识……………………………………………………………………687
第二节 铬……………………………………………………………………………687
第四章 分光光度法………………………………………………………………………691
第一节 基础知识……………………………………………………………………691
第二节 铬……………………………………………………………………………691
第三节 砷……………………………………………………………………………694
第四节 镍……………………………………………………………………………695
第五节 磷……………………………………………………………………………697
第五章 离子色谱法………………………………………………………………………700
第一节 基础知识……………………………………………………………………700
第二节 氟离子、溴酸根、氯离子、亚硝酸根、氰酸根、溴离子、硝酸根、磷酸根、硫酸根…………700
第三节 氰根离子和硫离子…………………………………………………………701
第六章 原子荧光法………………………………………………………………………702
第一节 基础知识……………………………………………………………………702
第二节 汞、砷、硒、铋、锑………………………………………………………702
第七章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704
第一节 基础知识……………………………………………………………………704
第二节 铬……………………………………………………………………………704
第三节 镍和铜………………………………………………………………………705
第四节 铅、锌、镉…………………………………………………………………706
第八章 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708
第一节 基础知识……………………………………………………………………708
第二节 钡……………………………………………………………………………708
第三节 铬……………………………………………………………………………709
第四节 铍、镍、铜、钼……………………………………………………………710
第五节 铅和镉……………………………………………………………………… 711
第九章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713
第一节 基础知识……………………………………………………………………713
第二节 固体样品……………………………………………………………………713
第三节 金属元素……………………………………………………………………714
第十章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717
第一节 基础知识……………………………………………………………………717
第二节 金属元素……………………………………………………………………717
第十一章 气相色谱法……………………………………………………………………720
第一节 基础知识……………………………………………………………………720
第二节 多氯联苯……………………………………………………………………720
第三节 酚类化合物…………………………………………………………………721
第四节 有机磷农药…………………………………………………………………722
第五节 苯系物………………………………………………………………………723
第六节 挥发性有机物………………………………………………………………724
第七节 丙烯醛、丙烯腈和乙腈……………………………………………………726
第八节 氯代除草剂…………………………………………………………………727
第九节 苯胺及其选择性衍生物……………………………………………………728
第十节 丙烯酰胺……………………………………………………………………729
第十一节 芳香族及含卤化合物……………………………………………………730
第十二节 含氯烃类化合物…………………………………………………………731
第十二章 气相色谱 - 质谱法 …………………………………………………………733
第一节 基础知识……………………………………………………………………733
第二节 多氯联苯……………………………………………………………………733
第三节 有机氯农药…………………………………………………………………734
第四节 有机磷农药…………………………………………………………………735
第五节 挥发性卤代烃………………………………………………………………737
第六节 半挥发性有机物……………………………………………………………738
第七节 挥发性有机物………………………………………………………………741
第八节 苯系物………………………………………………………………………742
第九节 多环芳烃……………………………………………………………………743
第十节 二 英类……………………………………………………………………744
第十三章 液相色谱法……………………………………………………………………746
第一节 基础知识……………………………………………………………………746
第二节 百草枯和敌草快……………………………………………………………746
第三节 苯基脲类化合物……………………………………………………………747
第四节 草甘膦………………………………………………………………………747
第五节 多环芳烃类…………………………………………………………………748
第六节 非挥发性化合物……………………………………………………………751
第七节 硝基芳烃和硝基胺…………………………………………………………752
第十四章 液相色谱 - 质谱法 …………………………………………………………753
第一节 氨基甲酸酯类农药…………………………………………………………753
第十五章 荧光分光光度法………………………………………………………………755
第一节 砷、锑、铋、硒……………………………………………………………755
第十六章 冷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汞………………………………………………756
第十七章 浸出毒性………………………………………………………………………758
第六篇 煤 质
第一章 采样和制样………………………………………………………………………763
第一节 采样…………………………………………………………………………763
第二节 制样…………………………………………………………………………768
第二章 组分和性质………………………………………………………………………773
第一节 水 分………………………………………………………………………773
第二节 硫 分………………………………………………………………………776
第三节 灰 分………………………………………………………………………782
第四节 发热量………………………………………………………………………785
第五节 挥发分………………………………………………………………………788
第六节 碳和氢………………………………………………………………………790
第七篇 质量管理
第八篇 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与评价
第九篇 加油站和储油库油气回收
第一章 液阻………………………………………………………………………………827
第二章 密闭性……………………………………………………………………………830
第三章 气液比……………………………………………………………………………834
第四章 油气排放浓度(非甲烷总烃、油气回收系统油气泄漏浓度、
边界油气浓度) …………………………………………………………………838
第十篇 环境空气自动监测
第一章 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系统…………………………………………………………843
第一节 基础知识……………………………………………………………………843
第二节 二氧化硫……………………………………………………………………848
第三节 氮氧化物……………………………………………………………………857
第四节 臭氧…………………………………………………………………………865
第五节 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873
第六节 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和甲烷 / 非甲烷总烃 …………………………………882
第七节 颗粒物………………………………………………………………………885
第二章 长光程连续监测系统……………………………………………………………902
第一节 基础知识……………………………………………………………………902
第二节 长光程系统…………………………………………………………………904
第十一篇 便携式仪器
第一章 水质监测…………………………………………………………………………909
第二章 气体监测…………………………………………………………………………933
第三章 固体样品和物理监测……………………………………………………………958
第十二篇 环境监测仪器技术要求
第一章 水质分析仪器……………………………………………………………………967
第二章 环境空气分析仪器………………………………………………………………986
第三章 污染源监测仪器…………………………………………………………………992
附录Ⅰ 索 引……………………………………………………………………………999
附录Ⅱ 参加本书编写的单位及人员………………………………………………… 1054好评度